卡努努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加入努努
搜索
欢迎虫虫们回家~ 如果之前的账号冻结,可以联系阿里进行后台解除,微信号kanunu-last
查看: 16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《枢纽》:除了那头大象,能想到的都写到了!

[复制链接]

546

主题

811

帖子

3146

积分

版主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积分
3146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发表于 前天 21:04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一中原中心论
1 摆脱不掉的“中原中心论”

“中原中心论”或者叫“汉中心论”,作者明确提出反对“中原中心论”,但其实我们摆脱不掉。为什么?因为这不是“从哪个角度看问题”,而是“谁在看”!只要看的人是“汉本位”,就摆脱不掉“中原中心论”。就好比写《我的回忆录》,不可能以邻居为主,顶多增加一些和邻居的互动。写上“我打邻居的事”,至于“被邻居按在地上摩擦的事”,就不好意思写了,这也是人之常情。

台湾作家唐德刚给胡适、李宗仁写回忆录的时候,就发现一个现象:人做过的很多不好的事都会选择性地遗忘,这是我们人类进化出来的适应机制。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书中增加了很多中原和北方草原、雪域高原、西域等等的互动,包括打人的与被打的事。作者视野非常开阔,但话说回来,依旧是“中原中心论”。因为你站在中原的位置书写,你只能写成“中原回忆录”。

2 互动中的彼此塑造

从种族、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看互动当中的彼此塑造,尤其是交界地带做出的贡献。从魏晋南北朝开始,就有文化的交融、民族的融合、制度的创新。比如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,汉化到什么程度?他都不姓拓跋了,改姓元,“元”是“伊始”的意思,拓跋宏是皇帝,他姓元,成为元宏。唐代的元稹、金代的元好问都是北魏皇族拓跋的后裔。元好问就是那个写出“问世间情为何物,直叫人生死相许”的大词人。他是生活在金朝的鲜卑人,蒙古灭金后,他被抓入狱两年,耶律楚才很欣赏他,想让他出来做官,但他拒绝了,选择隐居乡里。

这样的一个人,后来居然去见了忽必烈,他劝说忽必烈“以儒治国”,他愿以大儒身份辅佐。忽必烈权衡利弊,选择了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八思巴。元好问,一个鲜卑贵族,生活在女真统治的金朝,信奉儒家思想,作为大儒,他劝说蒙古人忽必烈“以儒治国”。从元好问身上,能很好地看到这个时期文化的交融、民族的融合。最后说下制度的融合。辽代的南北面官制度,对北方的游牧民族用北面官制度,对南方燕云十六州的农耕民族用南面官制度。后来香港回归的时候,“一国两制”就是受其启发。我们说交界地带做出的贡献,辽就在交界地带。它统治的区域有游牧、有农耕,有渔猎。六朝以来,用陈寅恪先生的话总结: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,注入中华文明颓废之躯,旧染既除,新机重启,扩大恢宏,遂能别创空间之世局

3 帝制的极致——大清

帝制发展到大清的时候达到了极致。大清在制度设计上,皇位继承革新了嫡长子继承制。嫡长子继承制是重视了正统,但忽视了选择贤能。大清兼顾了两者,他立储但不公示,而是藏在正大光明匾后,这样就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来容错,通过观察来随时调整,也避免了大臣的提前站队。清代的皇子教育也是达到了极致,清代的皇帝没有一个不勤勉的,像明万历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的情况在清代简直不可想象。清代的官僚制度也达到了极致,既没有藩镇割据,也没有宦官专权。清代民族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。以前政权防北方民族,这个时候不用防了,满人自己就是北方民族。对待蒙古族的方式一个是靠藏传佛教,“一座庙胜过十万兵”,通过藏传佛教寺庙让游牧的人固定下来,危害就没有那么大了。

还有一个方式就是联姻,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孝庄皇后。如果这些方式都失效,那就打。在新疆,清朝也有了一些新的制度设计。比如南疆的伯克制,伯克其实是突厥语,就是这个地方的长官。伯克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,伯克不能当阿訇,阿訇也不能当伯克,防止政教合一。大清时候,民族问题很好地解决了,制度设计也很好,皇帝也勤勉,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我们说帝制到清代达到了一个极致。

4 三次转变

作者说的三次转变对应着封建社会、豪族社会、古代平民社会。其实就是周制向秦制的转变,豪族社会是其间的过渡。作者自己说写这本书招了很多骂,有一个原因可能和他创新词有关。周制向秦制的转变,也就是封建制向帝制的转变,作者用了“古代平民社会”这个新词。如果不想用帝制社会,更贴切的叫法是臣民社会。“古代平民社会”的叫法会掩盖很多东西,也会弱化帝制或者说弱化专制。现在都不愿意听专制这个词,但历史上就是这样。说“古代平民社会”的平等倾向,其实不过是“做奴隶的平等”。

布衣卿相只是说他平民出身,他当上了宰相,当上了官僚,只是平民出身的官僚和皇帝的结合,而不是平民和帝王的结合。西方的皇帝、贵族、平民的三级,在中国从来没有过。中国就是一个两极社会,这边是皇帝,那边是平民。皇帝用平民出身的官僚只是打破了血统论,实现了“平等地做奴隶的自由”。所以鲁迅说“中国只有两种人,一种是坐稳了的奴隶,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”。在“秦制”下,除了皇帝,所有的人其实都是奴隶。所以“古代平民社会”这样的新词没有帮助大家理解问题的实质,反而制造了混乱。创新词不是不行,但它的原则一定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问题。

二屈辱史观

1 风从哪边来?

大清已经发展到帝制的极致,但是挑战永远都在,这一次是西方列强的威胁——风从海上来。如果没有西方列强,大清会不会突破王朝寿命300年的魔咒?其实并不会。作者给出的一个解释是人口压力。分摊入亩的税费改革,按照土地来交税,人们就倾向于多生孩子,导致人口增加。人口达到一个极限,危机就爆发了,如流民叛乱等等。人口压力不能说一点作用没有,但解释力明显不足。老百姓也是理性经济人,他不会不计代价的一直生孩子。现在我们的政策也在鼓励生育,但年轻人就是不肯多生,鼓励也不生,不但不生连婚都不结了。为什么不生?因为成本太高,老百姓也是理性经济人。过去的老百姓也是一样的,他不傻。而且清末的农民起义跟减租的关系不大,如果是租费太高的话,他会要求减租,但是他不是的。清末的农民起义要求的是免税。王朝后期的官僚和腐败,导致老百姓的税越来越高,高到难以维生的时候就会爆发起义,这才是王朝寿命不到300年的原因。

唐代韩愈的《捕蛇者说》是对这一现象的很好注解:被蛇咬,人必死无疑。但捕蛇者为什么还要冒险捕蛇?因为交上蛇就可以免税,土地上的东西就可以养活自己和全家了。反之,如果不免税,光凭种地一家人根本活不下去,所以才会冒被咬死的风险去捕蛇。这个风险已经到了危害生命的程度,陈胜吴广起义也是一样,如果不管怎么样都是死,那还不如拼死一搏。说到底不是人口压力,而是暴政的压力,让王朝逃不脱三百年的宿命。

2 屈辱史观的现实需要

晚清为什么挨打?仅仅是因为落后吗?落后可能只是一个方面,不遵守规则也是一个原因。跟西方签订的条约,因为感觉屈辱,所以明面不敢反抗,但背后各种小动作,各种欺诈,英国觉得跟这样的国家打交道,按规则来是不行的,后来派来的外交官全是那种特别蛮横特别强硬的人,这就把协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给抹杀了。西方认为对待野蛮,野蛮是唯一听得懂的语言,所以一言不合就开打。包括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,我们知道是因为义和团的事情,但在当时清廷的监狱,对西方外交官的虐杀也是惨不忍睹的。不是说挨打合理,而是要了解事情的全面;不是要被灌输仇恨,而是要恨得清清楚楚。屈辱史观也许是一种好用的民气,但也有可能走向失控的极端民族主义。

3 当代史的缺失

很多现当代历史问题的悬置,不讨论、不反思,仅仅作为历史的禁区。这样的悬置会让很多解释缺乏直接的因果,然后再放在一个宏大的背景下去讨论,结果因果链条太长,解释力变弱。就像我问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是什么原因?你说“天下大势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”,错吗?不错!但这是正确的废话,因为它没有解释力。所以我个人的观点,如果环境不允许,宁愿空置,也不要去强行解释。

三枢纽——30年的中国

1 超大规模经济体

这本书叫《枢纽——3000年的中国》,但作者写枢纽其实是基于改革开放后的30年。他讲到的超大规模经济体、供应链网络都是在30年内发生的。作者解释枢纽不是中心,不是说我们现在厉害了,成为中心了。他说的枢纽是八字中间小环,我们在中间,上边是西方发达国家,下边是非洲等不发达国家。我们这个枢纽是怎么形成的?因为我们是超大规模经济体,有供应链网络——从乡镇企业到产业园、再到东南亚被整合成一个东南亚经济圈,我们成为世界的代工厂,在这个意义上说枢纽是有道理的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有规模的优势、体制的优势:规模的优势,大有大的好处,比如说资源的丰富,调配资源的便捷等等;制度的优势,如果不做价值判断,确实有优势,比如说我们的土地公有,可以先城市化,再工业化,这一点在印度就做不到。

2 冲突何来?

现在的冲突何来,为什么别人要和我们脱钩,仅仅是经济原因吗?显然并非如此。还有价值观的原因,我们对别国生活方式的破坏。比如说法国,人家到点就下班了,你偏要搞24小时通宵营业,人家自然拼不过你。澳大利亚也是,他们说中国人不看歌剧、不看电影、不消费,天天那么勤劳,天天加班,当然竞争不过。法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,你要加班,人家也不好说,本国企业工人拼不过就去罢工,搞得法国当局去找中国当地的商会商量:能不能劝一下你们的人不要那么勤劳?给本地人留口饭吃?勤劳没错,但会形成倒逼机制,破坏本地人的生活方式——本来人家到点下班,生活悠闲,结果让你给卷起来了。

制度方面的原因,比如秦老师提到的“低人权优势”。去年有个新闻,某企业在巴西建厂,结果巴西新闻报道说发现了一个奴隶工厂。原因是工人的生活环境——十几个人住一个宿舍,只有一个卫生间,这在他们看来是妥妥的奴隶工厂,但在我们这里实在是太司空见惯了。

小结:未来秩序

书中最后增补了“未来秩序导论”,写到了区块链和比特币。其实比特币的流行和暗网的关系很大,暗网给比特币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。作者后来又讲到元宇宙,那时AI还没有发展起来,否则书中一定会出现人工智能的话题。这真是无所不包的一本书,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视野与野心。

作者最后说:“从这些角度看,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重重危机与困境,有可能是未来秩序生成前夜的系列阵痛,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些阵痛究竟会有多久,就像我们也不知道真正的未来会有多么绚烂?我想说的是:果真如此吗?如何确定未来一定是绚烂的?历史充满了不确定性。希特勒当年去考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学院,考了第二名,结果学院只录取一个。没走上艺术道路的希特勒从此逆袭,从落榜美术生到元首,直到二战发生······当年艺术学院的第一名压力山大,他说我欠世界一个道歉——如果我不考第一名,希特勒去学美术,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?

余华在《文城》里问:到底是怎样的终点,才配得上这一路的颠沛流离?萨特答:没有通往幸福的路,因为幸福本身就是路。不管未来怎样,珍惜当下,珍惜我们在一起认真探讨、努力追寻的——此时此刻!

永远的18岁的,向前冲~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加入努努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卡努努 ( 鲁ICP备10202871号-4

GMT+8, 2025-7-16 07:38 , Processed in 0.370626 second(s), 7 queries , Fil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For you,a thousand times over. 为你,千千万万遍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